在12月11日舉行的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企業發展論壇上,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的重點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工業企業在“十二五”期間,要走綠色發展道路,提升競爭力。
妥善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唐元說,目前,我國經濟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的增長期,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律。這一增長期起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2001年,我國人均GDP實現了1000美元的跨越,到2009年提高至3700美元,今年有可能超過4000美元。根據這一規律,未來10年我們可能會步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階段。到2020年,我們可能跟美國的經濟增長總量相當,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在目前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唐元表示,經濟發展的規律能不能變成現實,關鍵取決于對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能不能妥善處理,比如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得過大;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在拉大;資源的約束越來越大,礦產、石油等資源對外依存度過高;環境問題,特別是一些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環境污染非常嚴重;房地產、金融市場泡沫化嚴重。
為應對挑戰,國家確定了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通過加快經濟發展轉型,以實現和諧型發展、安全型發展、節約型發展、環境友好型發展、創新型發展、綠色發展。唐元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就是科學發展觀在“十二五”期間怎么貫徹落實的一個總綱。
工業企業須走綠色發展道路
唐元表示,工業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必須抓住兩點,一是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二是從軟、硬兩個方面增強我國工業競爭的能力。“綠色發展道路是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過程中,工業企業必須承擔起綠色發展的責任和義務。”
他進一步闡述說,有三個因素決定了我國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刻不容緩。
第一,國內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環境約束日益嚴重。能源資源短缺狀況和脆弱的環境生態,不允許我國繼續走高耗低效、粗放型發展道路,必須盡快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第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目前,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在各國形成共識。為了保護地球生態,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全球溫度上升,各國均將承擔減排義務。我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我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高碳增長模式盡快走上低碳綠色發展道路。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約束矛盾、爭取發展空間的根本出路。唐元認為,能源消耗量跟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定要掛鉤,“十二五”期間,國內要提出一個指標,使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逐年下降,他認為這一指標應該在15%~20%之間,這個量有可能分解到每年,也有可能掛鉤到煤炭消費的總量上,但是應該有一個上限,不可能超過這個上限。“這里對我們工業企業應該提一個醒,以后對煤炭、對電的消耗自己要設一個檻,不要覺得沒有關系,這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他說道。
第三,綠色發展可以為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綠色發展包含的內容很廣,市場非常廣闊。如綠色能源、綠色工業、環保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這些產業我國在世界的技術水平,有的是遙遙領先,有的是幾乎跟世界同步的。因此,發展綠色產業,可以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就是未來推動中國的長期增長點和競爭力,它的發展能夠帶動我國下一輪經濟發展上的優勢。
唐元認為,為更好地實行綠色發展道路,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都要制訂綠色發展規劃和方案。對企業而言,還要形成企業文化,加快技術改造,技術提升,知識產權的開發等。“在座的是排頭兵企業,更應該做一個表率。我們要做綠色的龍頭企業,形成航空母艦集成式的發展模式,這一點非常重要。”
六方面提升工業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還要注意提升競爭力。唐元認為,當前,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所依靠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成本等相對優勢已越來越明顯。下一步,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具體來說,一要調整工業產業結構。“要把短板盡快補上。”他特別提到了裝備制造業的例子,“作為工業的母機,母機不好生產出的大型設備就不行。向國外換技術是換不來的,必須發奮圖強,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企業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這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建材、鋼鐵等行業,要走集約化的道路,通過技改、重組把檔次盡快提高,形成競爭力。而像紡織、家電、手機等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傳統行業,要采取一些措施讓它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形成好的品牌,形成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的競爭,走品牌化道路。對于一般性競爭行業,就讓他們放開競爭,與國際企業合作。總之,通過這樣的結構調整,把整個的工業水平盡快提升、提檔。
二要走產業集群的道路,實現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過去的發展中,已經自發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唐元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工業增長模式,他建議“十二五”期間應把這種思路推向全國,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帶動區域發展。
三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的大公司、大集團,同時做優做強中小企業。
四要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技術跨越。技術創新是龍頭,是競爭力的一個體現。盡管這幾年我國技術創新的總體水平有所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一段的差距。要給企業創新創造融資渠道,企業要有自己創新的隊伍,不要簡單地搞拿來主義。
五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培育自己的品牌。“中國的企業在國際上虧就虧在我們沒有自己真正的好品牌。這既靠我們自己打拼形成自己的品牌,也要采取拿來主義,跟國際上形成合資、合作,或者采取訂購的方式把人家的品牌拿過來,按照人家的標準化去生產來形成你未來市場的定位和發展的模式。”
六要改變進出口戰略。對高耗能、低效率的產品要限制出口,減少出口退稅,通過提高門檻,刺激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進口方面,要盡量鼓勵外資企業在中國開辦研發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市場研究中心等,不要簡單地搞一些來料加工。 在12月11日舉行的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企業發展論壇上,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的重點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工業企業在“十二五”期間,要走綠色發展道路,提升競爭力。
妥善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唐元說,目前,我國經濟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的增長期,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律。這一增長期起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2001年,我國人均GDP實現了1000美元的跨越,到2009年提高至3700美元,今年有可能超過4000美元。根據這一規律,未來10年我們可能會步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階段。到2020年,我們可能跟美國的經濟增長總量相當,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在目前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唐元表示,經濟發展的規律能不能變成現實,關鍵取決于對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能不能妥善處理,比如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得過大;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在拉大;資源的約束越來越大,礦產、石油等資源對外依存度過高;環境問題,特別是一些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環境污染非常嚴重;房地產、金融市場泡沫化嚴重。
為應對挑戰,國家確定了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通過加快經濟發展轉型,以實現和諧型發展、安全型發展、節約型發展、環境友好型發展、創新型發展、綠色發展。唐元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就是科學發展觀在“十二五”期間怎么貫徹落實的一個總綱。
工業企業須走綠色發展道路
唐元表示,工業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必須抓住兩點,一是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發展道路。二是從軟、硬兩個方面增強我國工業競爭的能力。“綠色發展道路是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過程中,工業企業必須承擔起綠色發展的責任和義務。”
他進一步闡述說,有三個因素決定了我國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刻不容緩。
第一,國內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環境約束日益嚴重。能源資源短缺狀況和脆弱的環境生態,不允許我國繼續走高耗低效、粗放型發展道路,必須盡快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第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目前,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在各國形成共識。為了保護地球生態,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全球溫度上升,各國均將承擔減排義務。我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我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高碳增長模式盡快走上低碳綠色發展道路。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約束矛盾、爭取發展空間的根本出路。唐元認為,能源消耗量跟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定要掛鉤,“十二五”期間,國內要提出一個指標,使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逐年下降,他認為這一指標應該在15%~20%之間,這個量有可能分解到每年,也有可能掛鉤到煤炭消費的總量上,但是應該有一個上限,不可能超過這個上限。“這里對我們工業企業應該提一個醒,以后對煤炭、對電的消耗自己要設一個檻,不要覺得沒有關系,這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他說道。
第三,綠色發展可以為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綠色發展包含的內容很廣,市場非常廣闊。如綠色能源、綠色工業、環保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這些產業我國在世界的技術水平,有的是遙遙領先,有的是幾乎跟世界同步的。因此,發展綠色產業,可以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就是未來推動中國的長期增長點和競爭力,它的發展能夠帶動我國下一輪經濟發展上的優勢。
唐元認為,為更好地實行綠色發展道路,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都要制訂綠色發展規劃和方案。對企業而言,還要形成企業文化,加快技術改造,技術提升,知識產權的開發等。“在座的是排頭兵企業,更應該做一個表率。我們要做綠色的龍頭企業,形成航空母艦集成式的發展模式,這一點非常重要。”
六方面提升工業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工業發展還要注意提升競爭力。唐元認為,當前,我國在國際競爭中所依靠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成本等相對優勢已越來越明顯。下一步,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具體來說,一要調整工業產業結構。“要把短板盡快補上。”他特別提到了裝備制造業的例子,“作為工業的母機,母機不好生產出的大型設備就不行。向國外換技術是換不來的,必須發奮圖強,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企業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這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建材、鋼鐵等行業,要走集約化的道路,通過技改、重組把檔次盡快提高,形成競爭力。而像紡織、家電、手機等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傳統行業,要采取一些措施讓它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形成好的品牌,形成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的競爭,走品牌化道路。對于一般性競爭行業,就讓他們放開競爭,與國際企業合作。總之,通過這樣的結構調整,把整個的工業水平盡快提升、提檔。
二要走產業集群的道路,實現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過去的發展中,已經自發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唐元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工業增長模式,他建議“十二五”期間應把這種思路推向全國,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帶動區域發展。
三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的大公司、大集團,同時做優做強中小企業。
四要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技術跨越。技術創新是龍頭,是競爭力的一個體現。盡管這幾年我國技術創新的總體水平有所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一段的差距。要給企業創新創造融資渠道,企業要有自己創新的隊伍,不要簡單地搞拿來主義。
五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培育自己的品牌。“中國的企業在國際上虧就虧在我們沒有自己真正的好品牌。這既靠我們自己打拼形成自己的品牌,也要采取拿來主義,跟國際上形成合資、合作,或者采取訂購的方式把人家的品牌拿過來,按照人家的標準化去生產來形成你未來市場的定位和發展的模式。”
六要改變進出口戰略。對高耗能、低效率的產品要限制出口,減少出口退稅,通過提高門檻,刺激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進口方面,要盡量鼓勵外資企業在中國開辦研發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市場研究中心等,不要簡單地搞一些來料加工。
標簽:綠色道路 工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