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29來源:
本期期刊速讀內容來自《中國水土保持》雜志2020年第7期文章《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要點探討》,作者張軍政,尤亞楠。
張軍政(1964—),男,陜西西安市人,高級工程師,碩士,陜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招投標專家庫成員,長期從事水土保持規劃、工程設計、監理和技術報告審查、招投標評標等工作。
摘要
在水利部取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資質和從業人員上崗證等有關行業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人員出現了多樣化的局面,導致水土保持方案質量嚴重下滑,不能很好地指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實踐工作,影響水土保持方案的嚴肅性、科學性,也影響了建設單位對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動性。結合在水土保持方案技術審查中發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對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要點進行了初步探討,并提出一些建議。
正文
在水利部根據《國務院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5〕11號)文件精神,取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資質和從業人員上崗證等有關行業管理制度以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人員出現了多樣化的局面。
從業人員專業各異,實際工作經驗不足,導致生產建設項目技術文件編寫質量良莠不齊,難以起到指導生產建設項目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作用,導致水土保持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頻頻變更,水土保持方案的嚴肅性、科學性受到質疑,影響了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實和建設單位對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動性。
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工作最重要的幾個部分,包括現狀調查與勘測、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水土保持措施布設、水土保持監測、附圖附表等,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這5個部分進行初步探討,供從業人員參考。
1 現狀調查與勘測
現狀調查與勘測是確保方案真實有效的前提,在現狀調查與勘測時,應做到全面、細致,不遺漏任何可能對水土保持設計產生影響的要素。現狀調查包括項目基本情況和項目區概況調查兩部分。
1.1 項目基本情況調查
項目基本情況調查主要是對項目組成及工程布置、施工組織及施工工藝、工程占地、工程土石方平衡、棄渣量(即棄土、棄石等廢棄物)及處置方案等幾方面進行調查。
通過對項目基本情況的調查,重點分析并確定與水土流失相關的項目組成,尤其是各單項工程的施工組織、場地平整、基礎開挖、道路施工等環節的施工方法與工藝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對單項工程的占地面積、占地類型、土石方量等特性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形成土石方平衡表,繪制土石方流向框圖。
需要注意的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GB 50433—2018)(以下簡稱《技術標準》)要求剝離的表土是單獨平衡,不納入項目土石方總體平衡。
對項目建設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即石、渣、灰、矸石、尾礦物)及處置方案進行現場復核、確認。10萬m3以上的棄渣場、攔渣工程和取土場所處區域的地形地質資料,以基礎性調查為主,結合主體設計資料,對選址的合規性進行評價,對受《技術標準》第3.2.3和第3.2.5條文約束的,應明確提出新的選址要求。
同時,依據《技術標準》和《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 51018—2014)(以下簡稱《設計規范》)對棄渣場、攔渣工程等級進行復核;對處于山區、丘陵區的1、2、3級棄渣場,應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和《水土保持工程調查與勘測標準》(GB/T 51297—2018)的要求,進行區域地質勘察;
攔渣工程、護坡工程等構造物的地質勘察,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 50487—2008)的有關規定進行,形成地質勘察報告并經有關行業專家論證,地質勘察報告應明確給出棄渣場地和棄渣的物理力學參數、穩定性分析和適宜性評價結論。
1.2 項目區自然概況調查
項目區自然概況調查重點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植被、水土流失類型及強度、現狀土壤侵蝕模數、水土保持敏感點、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及經驗等。
地質地貌調查主要包括項目區地形特征、地貌類型、潛在滑坡體和崩塌等內容。可結合棄渣場、取土場地質地形調查進行,對存在潛在滑坡體和崩塌等不良地質情況的,要重點調查。
水文氣象調查主要包括氣候類型、多年平均降雨量、蒸發量、凍土深度、起沙風速(含天數)、設定頻率(如3年、5年、10年、20年一遇)、設定歷時(如5~10 min、1 h、6 h)等中短歷時設計暴雨特征參數等。尤其是擬布設的溝道型棄渣場,應對其所在河道的流域面積、年均徑流量、設計洪峰流量、設計洪水位等情況進行重點調查,為后續防洪排導工程設計提供依據。
植被調查主要收集項目區地帶性(或非地帶性)植被類型、鄉土樹種、草種、林草覆蓋率等方面的基礎資料,便于方案有針對性地布設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成活率高的植物類型。
水土保持敏感點調查是分析生產建設項目選址(線)合規性的關鍵,也是確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值的關鍵。應重點調查項目區是否涉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是否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水土保持敏感點,對涉及的應給予重點關注。對不符合《技術標準》第3.2節“項目約束性規定”的,應從水土保持角度,明確給出是否同意原主體工程或棄渣場選址(線)方案的分析結論。
調查中,應注意收集項目區水系圖、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水土保持區劃圖、土壤侵蝕強度分布圖等基礎圖件。
2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包括主體工程選址(線)評價、建設方案與布局評價兩個方面。
2.1 主體工程選址(線)評價
重點是依據《技術標準》第3.2.1條的“項目約束性規定”對主體工程選址(線)進行評價,給出明確的評價結論。對無法避讓的,應提出具體的水土保持措施,盡可能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2.2 建設方案與布局評價
建設方案的評價,主要是依據《技術標準》第3.2.2條規定,根據項目類別,進行相應的評價。如線性工程深挖路段是否加大了橋隧比例,山區輸變電工程塔基是否采用了不等高基礎,城鎮區的建設項目是否提高了植被建設標準,無法避讓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的,是否優化了建設方案、是否提高了截排水工程設計標準、是否提高了植物措施標準等。
(1)工程占地評價。
結合對建設方案的評價結論,依據節約用地和減少擾動的要求,盡可能優化建設布局,尤其是在滿足施工要求的條件下,嚴格控制工程臨時占地。
(2)土石方平衡評價。
依據《技術標準》第4.3.6條的規定,從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角度,對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工序進行調整,盡可能實現土石方挖填內部各標段之間調運、平衡利用,并對棄方給出處置建議。
(3)取土(料)場評價。
對違反《技術標準》第3.2.3條強制性規定的,應明確給予否定結論,并提出調整選址要求。合理設置的取土場,應對防治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進行復核,明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防治措施不達標的應提出修改意見。對外購取土(料)場,應在報告中明確其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不明確的,應布設防治措施并納入方案;對防治責任明確的,應將協議作為方案的附件,加以佐證。
(4)棄渣場評價。
對違反《技術標準》第3.2.5條強制性規定的,應明確給出否定結論,并提出調整選址要求。
對合理設置的棄渣場,應按照《設計規范》第5.7和12.2節的有關規定,對棄土場等級、排洪工程、堆置方式、與重要基礎設施之間的安全防護距離、穩定性計算和防護措施總體布置等情況進行復核。尤其是對布設于山區、丘陵區的1、2、3級棄渣場,應重點復核地質詳勘報告、穩定性分析評價結論和防洪排導工程設計標準,對不符合《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要求的,應提出調整和修改、補充建議。
對布設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或匯水面積和流量大、溝谷縱坡陡的溝道內的棄渣場,應進行選址論證,必要時進行防洪評價,并采取相應措施以確保河道行洪安全。
(5)施工方法與工藝評價。
從減少水土流失的角度,對項目施工方法與工藝進行分析和評價,尤其是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施工環節,如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工程占地、施工順序是否有利于降低水土流失、棄土(石、渣)是否做到分類堆放等。對主體工程設計中尚未明確的,應提出水土保持要求。
(6)主體工程設計中水土保持措施界定。
對主體工程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行界定,目的在于評價主體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為補充、完善項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據。水土保持措施的界定要與水土保持措施的評價結合進行,可依據《技術標準》附錄D先對主體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行功能性界定。
(7)主體設計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評價。
對主體設計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進行評價,是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一環,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投資。在水土保持措施功能性界定成果的基礎上,依據《設計規范》進行定量評價,包括復核工程設計標準、水文水力計算、設計斷面等內容,不滿足要求的,提出補充完善意見;滿足要求的,納入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總投資,列表說明工程位置、類型、工程量和投資,并附相關工程主體設計圖。
3 水土保持措施布設
水土保持措施布設應建立在對主體設計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界定和定量評價的基礎上,重點是對不符合《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的進行補充和完善,對缺失的進行措施布設。水土保持措施布設包括防治區劃分、擬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標、措施總體布局、分區措施布設和施工要求等四部分。
3.1 防治區劃分
水土流失防治分區應符合《技術標準》第4.4.2條相關規定,依據工程布局、施工擾動特點、建設時序、地貌特征、自然屬性、水土流失影響等因子進行分區。
一級分區應具有控制性、整體性、全局性,二級及其以下分區應結合工程布局和施工區逐級進行。
例如:
點性工程(如煤礦),一般可以劃分為工業場地防治區、道路工程防治區(如進場道路、運矸道路)、施工便道防治區、臨時占地防治區(如施工生產生活、施工料場等)、取土(料)場防治區、棄渣場防治區、供水工程防治區、供電工程防治區、風井場地防治區等。
線性工程(如高速公路),一級防治區按地貌類型如黃土丘陵溝壑區、風沙區劃分;二級區可以按工程組成劃分為路基工程防護區(可細分為一般路基、挖方路基、填方路基)、橋隧工程防治區(可細分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便道防治區、改移工程區、臨時占地防治區(可細分施工生產生活、臨時堆料場、攪拌站等)、取土(料)場防治區、棄土場防治區等。
防治分區結果應用文、圖(防治分區框圖)、表(防治分區劃分表)說明,并注意保持數據的一致性。
3.2 水土流失防治目標
確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標,是確定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等級的關鍵。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標等級,應結合項目所處地區水土保持敏感程度和水土流失影響程度確定。先根據項目區水土保持敏感程度和水土流失影響程度,確定項目執行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標等級。
在此基礎上,根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T 50434—2018)表4.0.2-1至4.0.2-8等八大一級區的防治指標值,初步確定項目施工期、設計水平年、生產期的六大指標設計值,再參考干旱程度和陸地地貌類型進行調整,最后合理確定防治目標。
3.3 措施總體布局
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應結合前期的調查與勘測情況,以及項目區水土流失特點,在主體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綜合防治措施體系,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的有機結合,措施等級、設計標準要逐項明確。要盡可能以柔性治理為主,植物措施優先,各項措施既要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又要便于施工,還要技術經濟合理、可行。
在進行措施布局時,要重點做好對表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特別注意防洪排導工程與原地面的銜接,做好棄渣場、取土場等防護措施設計和穩定性分析,加強對施工期臨時堆土、裸露地表的防護。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完成以后,繪制水土保持措施體系框圖。
3.4 分區措施布設
分區措施布設的關鍵是結合各區特點和各類型措施適用條件,進行單項措施典型布設,初步確定各單項措施布設的位置、類型、結構、工程量。
單項措施主要包括表土保護措施、攔(擋)渣工程、邊坡防護工程、截排水工程、土地整治措施、植物措施、臨時防護措施、防風固沙措施等。
分區措施設計關鍵點有:
(1)工程措施。
根據《設計規范》,確定工程的等級、設計標準,通過水文及水力計算、穩定性分析,確定斷面設計尺寸,繪制平面布置圖、縱橫斷面圖、細部結構圖,計算工程量。在工程措施設計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棄渣場地形地質勘察和防護措施設計。
首先根據棄渣類型、棄渣量和地形條件,確定棄渣場型式(平地型、坡地型、臨河型、溝道型、庫區型)。其次,在嚴格遵守《技術標準》第3.2.5條,滿足第3.2.6條規定的前提下,進行地形圖測量和地質調查(或詳勘),按《設計規范》進行防治工程設計,并進行方案比選,盡可能做到技術經濟合理。
(2)植物措施。
根據氣候條件和布設位置,確定措施品種,鄰近城鎮和交通要道等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區域,盡可能采用園林式綠化,并提高建設標準。繪制植物措施平面布置圖、斷面配置圖,確定植物措施的種類、規格和數量,并進行文字說明。
(3)臨時防護措施(包括表土保護)。
這部分內容是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最容易被忽視的,也是防治施工期水土流失的關鍵。施工期產生的裸露區域,及時采取攔擋、苫蓋、排水、沉沙池和植草等措施進行防護,將裸露區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
3.5 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組織安排
重點是明確各項措施的施工方法和進度安排,尤其是臨時措施的施工要及時,盡可能減少土地裸露時間。取土場、棄土場、截排水工程等施工,要與主體工程施工進度相協調,不能影響主體工期,否則難以落實。
4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監測是生產建設項目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的關鍵一環,監測成果是落實防治責任的具體衡量標志。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核心是確定監測范圍、時段、內容、方法、頻次和布設監測點位,估算所需的人工和物耗。
監測范圍,即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
監測時段,應從施工準備期開始,一直到設計水平年結束。尤其是施工準備期和施工期,是生產建設項目造成水土流失的關鍵時段,這兩個時段采取的監測方法要有針對性,符合項目實際,不能簡單套用、移用。
監測內容,包括水文氣象、擾動地表情況、棄渣量、措施實施情況等水土流失因子,重點是對臨時堆土場、裸露地、取(棄)土場和施工便道進行監測。
監測方法,主要采用調查監測和定位觀測方法,要依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標準》(GB/T 51240—2018)(以下簡稱《監測與評價標準》),但又不能簡單套用該標準,比如“徑流小區”“控制站”監測,適用于水土保持試驗站和小流域監測的方法,用于生產建設項目時要慎重,建議采用“侵蝕溝”監測法對生產建設項目開展監測,簡單易行。
監測頻次應符合或不低于《監測與評價標準》第6節的規定,施工期增加監測次數。
監測點數量應符合《監測與評價標準》第7節的規定,特別是線性項目,30%以上的棄土場、取土場應布設監測點,符合加密條件的應增加監測點數量。
監測費用估算只能計算人工費和設備折舊費,不能記入設備購置費和監測站點建設費。
5 附圖附表
附圖附表是體現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質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文、表、圖相互印證。規范制圖,做到圖例準確,圖面整潔、干凈。設計圖附相應的文字說明和工程量表,制圖比例符合《技術標準》第4.6.16條和《設計規范》“條文說明”第12.1條的要求。
典型設計圖中的平面布置圖,要帶有地形等高線、特征點坐標表,縱橫斷面圖要標注高程,排水工程要顯示與原地面之間的連接情況;植物措施平面圖、斷面圖要明確配置方式、種類、規格等,并附文字說明。
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作為指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技術性文件,一旦經過水行政部門批復,則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生產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均必須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設計的防治措施,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因此,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各項防治措施,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只有這樣,才能指導生產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把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義務和責任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