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0-21來源:
時間:2020年06月
地點: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及西人工島周邊水域
使用設備:L25海洋探測無人艇、多波束測深系統
L25海洋探測無人艇
多波束測深儀Teledyne RESON T50-P
繁重的大橋檢測運維任務,僅靠傳統的人工巡檢模式,管養作業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因此,將自動化的無人艇技術運用到橋梁的檢測運維中,可以高效解決上述問題。
針對相關測量需求,技術人員選定珠海端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上方某段長寬500米×200米水域,以及西人工島周邊水域100米范圍內水域進行水下地形測量,采用云洲無人船平臺搭載聲學探測設備,對兩處試點水域進行布線測量。
依據《GBT 12763.10-2007 海洋調查規范:海底地形地貌調查》和《GB 12327-1998 海道測量規范》等規范要求,布設測繪測線。
多波束測量的主測線采用平行地形或構造總體走向布設,相鄰測幅的重疊不少于測幅寬度的 10%,聯絡測線不少于主測線總長度的 5%,對坡度變化比較大的區域進行全覆蓋掃測。通過對兩個試點水域進行測量,獲取水下地形點云數據,為沉降變形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軟件監控無人船航行狀態
多波束采集數據監控
本次港珠澳大橋測量作業中,L25海洋探測無人艇自主航行到作業區域,依照任務指令工作,與規劃的測線相吻合,走線精度高,轉彎半徑小;多波束測深儀采集水下地形數據,為周期性的運維檢測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局部水深數據
多波束測量水下地形成果圖
采用智能無人艇搭載聲學探測設備作為新型監測手段,在大橋任務區域進行作業,獲得海底地形點云數據,為沉降變形判斷及管節回淤判斷提供了數據支撐。
無人艇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人員安全風險:周期性監測任務內容可保存,每次執行根據高精度位置、速度信息智能控制航行,實現高重復性監測工作;使用同個無人艇、同套探測設備及同條作業路徑獲得的數據具有可靠、客觀、連續、易比較和可追溯等特性,形成的周期性歷史數據利于專家評估變化;此類監測支持多艘無人艇組網作業,效率高且動員速度快,可滿足高頻率監測需求;數據可上傳至人工智能智聯管理平臺,實現對大橋數據的管理和監控;以無人艇代替人工在海上進行量大且強度高的測量作業,避免了人員涉水風險。
摘自 云洲智能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