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淡化系統
時間:2018-07-06來源:中國水工設備網
技術簡介
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淡化系統由中國水科院和北京中水科水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水科技)歷經多年開發完成,整套裝置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淡化系統已獲得4項專利,在技術上具有以下創新:
(1)國內首次組建新能源獨立交流電網并應用于海水淡化生產。相對于依靠儲能設備提供支撐的常規離網型新能源的利用,本技術顯著提高了電網質量、降低了儲能設備容量。
(2)對傳統海水淡化裝置進行了變負荷設計,實現了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在膜內壓力恒定/回收率恒定條件下連續變負荷運行,屬國內首創。
(3)創新性地提出了以主動連續調節負載負荷為主、儲能調節為輔的獨立電網動態調節技術,保證了獨立電網發電用電功率的動態平衡和電網參數的穩定。
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淡化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系統具有產水、供電的綜合功能;
(1)產水質量穩定,指標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
(2)配有能量回收裝置,單位產水能耗低;
(3)電網穩定,具有良好的供電品質;
(4)采用模塊化設計,擴展能力強;
(5)系統具有蓄電池智能管理功能;
(6)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可實現無人值守;
(7)設備對惡劣環境適應能力強。
技術指標
(1)電網電壓:220/380V±5%;
(2)電壓波動:<2.5%;
(3)電網頻率:50±0.5Hz;
(4)頻率波動:<0.1Hz
(5)脫鹽率:≥99.3%;
(6)產水水質: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的指標要求;
(7)產水能耗:7kW?h/m3~10kW?h/m3。
技術持有單位介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是我國學科門類齊全、人才優勢明顯的國家級綜合性水利水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心。
中國水科院于2006年建立新能源技術開發及工程應用研究學科,從事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發、新能源獨立供電與非常規水資源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推廣。先后開展了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苦咸水)淡化技術研究和裝置研發、非并網風電系統運行規律研究、海陸測風塔設計與建設、風資源評估與優化、海上風電場建設關鍵技術等相關新能源領域的研究,完成科研及生產任務40多項。先后獲得新能源相關的省部級獎勵2項、專利8項。
應用范圍及前景
我國7000多個海島中約93%的海島因淡水資源缺乏而無人居住,攔蓄降水、打井取水、大陸引水等常規技術手段無法根本解決海島的缺水問題,且成本高昂。本系統可充分利用島上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資源解決這些偏遠海島地區的供電和飲用水安全問題。同時,該技術也可直接用于苦咸水淡化以解決西部地區0.8億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典型應用案例介紹:
東門嶼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面積近1km2,常住人口40人,高峰期流動人口2000余人。考慮到森林防火和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解決供水和供電問題。為此,中國水科院于2011年3月在東門嶼島安裝了規模為20m3/d新能源獨立電網海水淡化裝置。
本工程發電總裝機20kW(風電15kW,太陽能5kW),設計產水能力20m3/d,并向東門嶼管理處提供日常生活用電。截止至2013年8月累計發電66302kW?h,產水6272.87m3,有效解決了用水問題和管理站的日常生活用電(照明、空調、冰箱等),緩解了夏季旅游高峰期游客上島時的用水用電緊張狀況,減少了旅游高峰期柴油發電時間和燃油消耗,降低了柴油發電環境污染,對東門嶼旅游開發、林業管理和森林消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福建電視臺《福建水調查》欄目、《閩南日報》等媒體對該項目進行了廣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