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10來源:
河湖健康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標志,而幸福河湖是基于健康河湖提出的更具深刻內涵的概念,科學認識健康河湖是回答幸福河湖內涵的基礎。河湖健康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有效保障河湖健康?
河湖健康的概念
河湖健康是伴隨生態系統健康出現的一個概念。20世紀70年代以后,對人類生存環境和資源問題的關注,推動了河湖健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完整而系統性的河湖健康概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各國和美國等地。
比對國內外河湖健康現有概念,國外從側重于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與自然恢復程度,逐步發展到兼顧生態系統完整性與社會服務價值;而國內側重于河湖本身對生態與社會服務功能的滿足程度,也開始關注生態系統的可恢復性,注重河湖生態系統與社會功能的平衡,強調自然與社會功能的可持續性,并開始提升到人水和諧的哲學境界。
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河湖健康的概念不斷迭新和豐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為新時代全國江河治理保護提供了遵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的重要指示,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提出了“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的幸福河內涵,以人類幸福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既考慮了河湖自身健康的要義,更考慮了人類與河流相互制約支撐以及人水和諧發展的關系,為新時代基于河湖健康評價的河長制湖長制管理工作奠定了新基調。
新形勢下,為適應河長制湖長制管理需求,河湖健康概念應賦予更多的內涵。河湖健康概念中河湖的范圍應從單個水生態系統提升至河湖水系與水岸,即綜合考慮水系整體性與瀕水陸域。同時,河湖健康概念中社會服務功能是隨著人類活動需求變化的,意味著河湖自然與社會功能的平衡是動態和可持續的。因此,新形勢下河湖健康概念,應與人類認知和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河湖水域與岸線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及功能完整,在發揮可持續社會服務功能的同時,具有良好的抗干擾彈性。
河湖功能可持續是指河湖系統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適度需求,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河湖功能可持續的內涵是隨人類活動需求動態變化的,現階段人類活動需求主要體現在防洪、資源供給以及水景觀文化需求等方面。防洪功能核心需求是河湖可保證區域洪水風險等級低,是河湖水系蓄泄工程能力與調度能力的綜合體現;資源供給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河湖水系的供水能力,還包括漁業、采砂、通航等資源或服務的供給能力;水景觀文化需求主要可包含水面率、水體與岸線的感官品質、河湖景觀知名度等。河湖社會服務功能受人類活動需求和河湖自身稟賦影響,往往難以直接表征。在河湖健康評價中,往往采用功能滿足程度等指標予以間接表征。
自然屬性占主導是指河湖健康必須以河湖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強調河湖自然屬性健康的絕對主導地位。河湖首先是自然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必然會對河湖生態系統原本的生態過程產生影響,從而可能改變河湖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通特征。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是保障河湖社會服務功能的前提,也只有擁有健康生態系統的河湖才能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
河湖特征存差異是指應當考慮不同類型河湖在自然屬性與服務功能方面的差異性,避免籠統性評價對不同類型河湖健康狀況的誤判。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地理特征復雜,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狀地貌,復雜的氣候與地貌狀況決定了降水稟賦和河湖生態系統特征,也造就了我國江河湖泊水體自然特征的多樣化。
對于我國而言,河湖分區分類是系統、科學評判河湖健康狀況的前提。目前,已有部分基于河湖分區分類的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徐宗學等將我國水體劃分為10個生態分區,并對我國近12年河湖健康評價典型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類,初步提出了一套針對河流和湖庫的河湖健康評價候選指標體系,但其候選指標體系僅涉及河湖自然屬性,在河湖生態過程與服務功能方面仍需完善。
健康要素容發展是指河湖健康涵蓋的關鍵要素會跟隨人類社會需求產生變化,河湖健康內涵是不斷發展的。河湖健康最初的內涵僅是關注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隨著針對河流的人類社會服務價值的爭論,其內涵變得更為豐富。同樣,“幸福河”的河湖健康內涵也是基于現階段我國人民的現實需求提出的符合時代發展的號召,彰顯了從河湖自然生態系統健康向人水和諧哲學境界提升的發展過程。
伴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我國河湖健康狀況必然會得到質的改善,人們對于河湖的關注點將會從污染治理轉向生態恢復,以及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優的本就屬于河湖的自然風貌和服務功能,而那時人們對河湖健康重點關注的要素和內涵也必將進一步迭新和發展。
1.河湖健康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標準化
我國的重要江河湖泊健康評估試點研究提出過一套較為系統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多地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也一定程度上參考了該評價體系,但該評價體系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困難,關鍵在于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選取是否充分考慮了不同類型地區的問題與需求。河湖分區分類研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途徑,但我國氣候地貌類型多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東西、南北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造就了我國多樣的河湖自然與功能特征,完全自上而下開展研究在短期內不切實際。
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學與標準化的適用于全國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需要采取自上而下與博采眾長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手段,一方面通過專業的科研機構開展普適性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研究,保障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和吸納各地河湖健康評價體系的特色,保障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兩者兼顧方可在短期內形成一套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河湖健康評價標準化體系。
河湖健康問題涉及水利、環保、國土、市政、航運、化工等多個行業,河長湖長在管理過程中一方面應注重建立多方會商制度,基于河湖健康評價客觀結果,明確河湖健康問題源、風險源以及責任方,并實時予以信息公開,綜合運用法制、行政以及輿論手段,督促責任方落實河湖健康問題整改;另一方面要提升河湖健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設河湖健康問題庫、措施庫、對策庫等大數據庫,運用物聯網技術提升河湖健康監測信息化水平,集成河湖健康實時監測、評價、應對、監管等一體化管理流程,從而實現河湖健康管理的智能決策。
就河湖健康管理監管體系而言,在水利監管制度體系建設方面,要充分落實河湖健康定期評價制度,采取第三方專業研究機構評價的形式,確保河湖健康評價工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在職責結構與人員編制建設方面,要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及相關職責的法制化,強化河長辦湖長辦的履職能力,開展執法隊伍專業與法制培訓,提高執法隊伍的業務素質;在內部運行規章制度建設方面,要建立河湖健康管理獎懲制度,以激勵為主,懲罰為輔,充分發揮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下河湖健康評價動態和實時優勢,引導河長湖長快速發現和解決河湖健康問題,確保河長湖長管理的積極性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