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14來源:
在第九屆水庫大壩新技術推廣研討會上的講話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理事長 矯勇)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專家、各位代表:
早上好!
今天,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嚴格按照業務主管部門疫情防控要求,在北京召開本次線上線下結合的會議。今天會議有三項議程:第一個是第九屆水庫大壩新技術推廣研討會。第二項是壩道工程醫院水庫大壩國際分院成立儀式。今天新成立這個分院作為國際分院,就是要把我們的專家,我們的經驗,我們的技術發揮出來,線上線下相結合,國內國際相結合,展示中國壩工技術優勢,為國內國際壩工事業做出貢獻。第三項是頒發2020年學會的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大壩杰出工程師獎和汪聞韶院士青年論文獎。
受疫情影響,我們這次會議規模不大,但是這次會議一定會因為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在大壩工程學會的歷史上記下一筆。這次會議特殊的歷史背景主要體現在:
第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會議,中央提出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2035年國家發展的宏偉目標。如果認真學習研讀會議文件,大家可以發現,文件里有許多新思想、新提法、新內容。
一是從大的方面,大家一定要掌握“三個新”。即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發展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就是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一定要遵循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之后幾十年,我們一直強調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但是中央根據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結合國際循環,實行國內國際雙循環,這就是新發展格局。
二是充分認識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新定位。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用了整整一個篇章——“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來論述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創新獨立成篇,在過去中央五年規劃建議中是沒有過的。由于美國對我國科技的極度打壓,對關鍵工業產品零部件的斷供,比如對芯片的斷供、航空發動機的斷供等,讓我們深刻認清我國科技發展中的短板。所以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強自立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定位把科技創新提到一個新高度。科技創新要成為發展的新優勢,過去我國的優勢在于經濟規模、市場規模,在于制造大國,今后發展的新優勢一定要加上科技創新,而且應該是核心優勢,核心競爭力。
三是充分把握中央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要求。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明確提出要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體系。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水庫大壩工程體系,這應該是壩工建設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次中央建議中還提出幾個重大的水利水電工程,比如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重大引調水、防災減災等,這需要壩工科技工作者發揮好對前期論證和工程建設的科技支撐。此外,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在“國家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篇章中,把維護水利、電力、供水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要求我們對大壩安全應該有更新更高的認識。
總之,今天會議的第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以及全會提出的許多新思想、新內容、新部署,我們一定要吃透。
第二個背景就是新冠疫情。去年年底基本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想到今年全球會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更沒有人能夠想到在當今現代化的醫療體系下,疫情的傳播范圍如此之廣,傳染的人口和死亡人口如此之多,世界因新冠疫情感染的人口已近6500萬,死亡人口近150萬。對經濟影響如此之大,對各行各業和人的日常生活影響如此之深,也是觸目驚心。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今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有資料顯示,美國GDP按年率計算,今年二季度下滑32.9%,德國GDP二季度環比下滑10.1%,歐盟下滑11.9%,歐元區下滑12.1%,這還只是第一波疫情的影響。第二個例子,最近看了一份資料,聯合國做了一個統計,顯示2020年一年的疫情把國際上男女平等25年的努力全部打回到原點。這一年當中,由于婦女上不了班,不得不在家里帶孩子,不得不操持家務,而且因為經濟衰退,婦女最先遭到解雇,25年來為男女平等做出的努力,一年付諸東流。
這就看出新冠肺炎確確實實是一只巨大的“黑天鵝”,是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也是人類對于不確定性認知的局限性帶來的巨大的災難。從新冠疫情里,我們壩工建設者要吸取什么樣的教訓?一定要了解“黑天鵝”事件的內在邏輯,不知道的事情比知道的事情,在某種情況下更有意義。這就需要研究不確定性,尤其研究復雜系統中的不確定性。現在回過頭來思考,就會發現對于公共安全這個系統,過去的認知是有重大漏項的。這種漏項就是沒有把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緊密結合起來。人類發展到現在,已經站在整個生物鏈、食物鏈的最高端,各種動植物既哺育了人類,但如果不善待生態系統,也會給人類帶來風險,現在看,重大風險之一就是動物感染人類的傳染病,就像這次新冠肺炎。所以這次中央指出了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濫食野生動物對公共安全的重大風險,要求全面禁止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禁止濫食用野生動物。過去沒有從更大的系統范圍來研究公共衛生安全,這次是要補齊的。
水庫大壩恰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高壩大庫、巨型水電站,涉及自然系統、工程系統、經濟社會系統,是國之重器,如果對其中的不確定性研究不夠,存在重大認知缺陷,也會出大問題。所以,新冠肺炎疫情這只“黑天鵝”,確實給我們很大的警示。
第三個背景是美國對我國科技的極度施壓。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對中興的打壓,對我們一系列制造業的制裁,甚至對公共衛生科學領域、生物領域的科學研究也進行打壓。在美國對我國科技領域的全面打壓下,中央對科技創新產生了更深一步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說,核心的技術是要不來的,也是買不來的,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這次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里提出來,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把科技的自強自立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就把科技創新中的自立自強更加突出出來,就像當年的“兩彈一星”一樣。這一背景要求壩工行業的科技創新要在國際技術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自強自立,自主創新。按照中央建議中提出的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要求,來強化壩工科技領域的創新。
因此,建議水庫大壩科技工作者們一定要舉一反三,好好地思考一些問題。如果把2020年這一年發生的事件,結合我們的本職工作,想得比較清楚了,對今后壩工事業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結合這樣背景,下一步學會要重點轉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的精神。雖然我們都是壩工行業的工程建設者,但是不能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抬頭看路,當前就是要學習吃透五中全會精神。一是要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四個面向”里,來把握中央對壩工領域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把握我們壩工科技創新的方向和任務。二是要從中央關于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新要求出發,思考壩工行業在工程體系方面是不是完備。是不是真正把工程效益充分發揮出來了,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等方面的需求;在建設運行中能不能做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水庫大壩智能化建造,智能化運行;能不能做到重塑有壩河流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水庫大壩與河流生態和諧共生;大壩安全問題是不是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這些都要進行認真地研究,把握壩工行業如何打造現代化水庫大壩工程體系的方向。三是要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出發,針對國家規劃的一批重大工程,如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重大引調水工程、防災減災等,做好前期論證工作,加強技術咨詢,做好科技支撐。四是要從國家安全的視角研究維護水利電力供水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問題,尤其對高壩大庫和巨型水電站,要研究如何確保工程系統性安全,堅決杜絕影響全局的安全事故發生。
第二,要認真研究水庫大壩建設運行的不確定性問題。這次新冠疫情給我們的教訓太大了,誰不研究不確定性,誰不從系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誰就可能吃大虧。解決不確定性的重要方法是系統思維,所以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的五大原則中,專門有一條就是堅持系統觀念,這是在歷來中央五年規劃建議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凸顯出系統觀念是解決不確定性的一把“鑰匙”。
舉一個例子,2014年水利部給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水安全的時候,總書記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運用的就是系統思維。為什么會提出這16字方針?總書記講到要解決新老水問題,關鍵是新問題,也就是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傷。這是一個大的系統問題,即涉及大自然,又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怎么解決?所以總書記首先講,一定要堅持和落實節水優先的方針,這是針對我國人多水少的基本國情和污染嚴重的狀況提出來的,是全局性上的要求,無論南方、北方,水多、水少都要節水。第二是根據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提出要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一方面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另一方面要研究水資源空間布局的問題,對于人口經濟發展已經嚴重超出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地方,還要考慮跨流域調水。第三是一定要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從生態的整體性和流域的系統性來研究問題,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第四是要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兩只手協同發力,治水兼有公益性和經營性,就不能只靠一個方面的力量,就是要“兩手發力”。這是總書記在2014年的時候,通過系統思維解決水安全的一個非常好的范例。
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復雜性的三維空間。一維是系統的復雜程度,包含系統的結構、要素構成、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系統的要素越多,相互作用越多,包括的不確定性越多,系統就越復雜。另一維是針對這個系統,你所掌握的知識、數據、信息,系統需要的知識越多,就越復雜;第三維是你對系統的理解,具有主觀性,理解越少的東西相對就越復雜。如果復雜程度看不清,需要的知識多但卻掌握的少,或有了知識但是沒有透徹的理解,說明你在這三維空間的位置是非常不利的。這次新冠就是處在這樣一個空間位置,高復雜性、低認知、低信息量,再加上許多國家處理不當,形成全球災難。所以我們壩工建設者們,要了解水庫大壩的工程體系,在這個三維空間里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水庫大壩系統包含的要素是非常多的,涉及自然、工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因此隱含的不確定性也很多。比如說,氣候的不確定性,水文的不確定性,地質的不確定性,材料的不確定性,經濟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施工質量控制的不確定性等等,這就構成了高壩大庫潛在的風險,這些一定要通過系統的思維加以研究,減少未知的因素。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原則之一,就是針對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提出要加強前瞻性的思考,全局性的謀劃,戰略性的布局、整體性的推進。什么叫前瞻性的思考,全局性謀劃?概括的講,系統內有兩大構成,一個是影響系統的要素,一個是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過去系統研究方法論中有兩大類,一類叫做bottom up,一類叫做top down。從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就是要從上到下把握系統的邊界,盡量不漏項,盡量把系統所有要素都考慮進去,盡量了解所有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們講統籌兼顧,就要把一個系統的邊界看清楚,不要漏項,漏一個要素,不知道會因此漏掉多少個要素間是相互作用。比如,我們考慮水庫大壩的防洪標準,但是沒有考慮2019年金沙江的堰塞湖潰決出現極端洪水狀況,這就對下游的水庫大壩帶來巨大風險。再比如,現在城市的供水保證率,沒有考慮明末清初的特大干旱,當年旱情涉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4個流域,重旱七年,旱出一個李自成,旱死一個明王朝。那時候有地下水,但是沒有能力提取。如果現在再有連續7年大旱怎么辦?北方大型水庫,年調節的基本上會干涸,地下水這種戰略性資源又嚴重超采,這些重大要素都要在現代化城市供水系統中及早研究,提出應對方案。這就是我們這個領域的系統性思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對于水庫大壩這樣一個涉及自然、工程、社會的復雜系統,要把中間的不確定性研究透。
第三,強化壩工科技創新,全面贏得世界對中國壩工行業的尊敬。前兩天國際大壩委員會宣布我國成都市獲得2024年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和第92屆年會的申辦權。68個國家投票,成都贏得48票,埃塞俄比亞20票,我們大比分獲勝。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下獲此成績,體現了我國的綜合優勢,說明中國壩工行業在工程上已經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現在我國是世界上擁有壩高200米以上水庫大壩最多的國家,一批國際里程碑經典工程都在中國。
但是我們在技術上是不是也在贏得世界的尊重呢?應該說我們正在贏得世界的尊重,但是還有差距。我們在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上還不具備明顯優勢,各大水利水電設計院使用的BIM軟件,通用商務軟件都是進口的。這次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組織編寫《中國大壩70年》,納入了我國在國外建設的24個經典工程。但是仔細一看,我們的優勢是融資,是商務,是施工。真正的設計環節,尤其是主體工程的設計環節還不在我們手里頭,這也說明中國壩工技術還沒有完全贏得世界的尊重。
尤其在技術標準方面我們更是任重而道遠。中國現在的標準體系比起歐美的標準體系還有差距,這種差距不一定是我們落后,可能是一種慣性,因為很多非洲國家習慣于歐美的標準體系。但是隨著國家水利水電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進一步推進,現在國外水電工程近70%都是我國水電企業中標,中國的壩工標準應該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大家都說21世紀的競爭是規則的競爭,在國際的壩工領域競爭中,中國標準能否走向世界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們還需要按照中央科技創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壩工行業的技術創新水平,不僅是施工走出去,還要真正做到設計走出去,技術走出去,標準“走出去”,真正用科技創新贏得世界壩工界的尊敬!
最后,感謝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和水利水電快報編輯部對這次會議順利的召開所做出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