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4-19來源:
在第十一屆防汛抗旱信息化論壇上的講話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司長 姚文廣
(2021年4月14日)
各位專家、委員、編委,各位嘉賓,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在春意盎然、柳色夾道的合肥共商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時代大勢,提出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議、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水利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李國英部長明確指出,智慧水利對于水利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標志性意義,強調智慧水利建設要先從水旱災害防御開始。今天我們相聚在此,共同探討信息化在水旱災害防御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方向,以信息化驅動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提升,非常及時也非常有意義。
參加本次論壇的有知名專家、資深教授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從事水旱災害防御及信息化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你們的研究成果、科技產品對我國水旱災害防御及信息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對長期以來支持、關心、致力于我國水旱災害防御工作的專家以及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就本次論壇,我講三點體會。
一、高質量發展對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
《規劃綱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十四五”時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不斷提升。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國水旱災害最頻繁最嚴重、防御難度最大。水旱災害防御工作事關人民生命安全,事關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是一項保發展、保民生、保安全、守底線的極為重要的工作。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對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盡管我們多次戰勝了本世紀以來長江、淮河、太湖、珠江、松花江等流域性大洪水,2000年全國性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19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夏秋冬連旱,但也暴露出許多風險和薄弱環節:一是遇超標洪水或標準內洪水,堤防仍有發生漫頂和潰決的可能;二是中小水庫尤其是病險水庫失事風險較大;三是山洪災害防治難度大,風險長期存在;四是部分蓄滯洪區運用時人員安全、工程安全難以保證;五是受氣候變化影響,存在平常低風險突變成高風險事件的可能;六是大范圍、持續性極端干旱仍有可能危及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防汛抗旱減災形勢依然嚴峻,任務非常艱巨。
二、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是實現《規劃綱要》目標的重要抓手
李國英部長強調,水旱災害防御工作要堅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十四五”期間,在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提升的同時,必須強化科技引領,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工作,需要廣泛采用大數據、物聯網、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努力補齊信息化在監測預報預警和水工程調度等方面的不足,不斷提升信息化對水旱災害防御的支持和服務能力。要在“四預”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以超前的情報預報、精準的數字模擬、科學的調度指揮,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要重點圍繞水旱災害防御決策、業務管理、社會服務三方面做好文章。
1.水文監測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水文監測設施建設,提高江河湖庫水文站網的覆蓋率,補齊中小河流、小型水庫監測預報預警設施的空白;加強水文測報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推動水文信息測報的智能化發展,提升水情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等方面的能力。通過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遙感技術和地面水文監測技術的有機結合,推進建立流域洪水“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要繼續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優化監測站網布局,將雷達納入雨量常規監測范疇,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
2.預報預警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與氣象等部門的合作,提高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水平。積極開展洪水預報理論研究和系統研發,推進預報關鍵技術研究,特別是北方河流洪水預報、中小河流洪水早期預警等問題上有所突破。研究提出極端降水、超標洪水、山洪區群眾轉移等方面的預警指標,完善江河洪水、暴雨山洪等的預警發布機制,強化新媒體的應用,力求預警信息廣泛傳播、全面覆蓋。加大預警知識的宣傳力度,促進預警信息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眾。
3.水工程調度方面。以流域為單元建立流域防洪體系,建立數字流場,對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流域重要水利工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建立數字映像,建立可能影響區域的數字地形,將地形地貌以及包括人員分布、重要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經濟社會狀況注入數字地形并實時更新,補充完善監測站網提高信息準確率,建設數學模擬系統,在數字流場中實現“四預”。目前,信息中心、各流域機構正在進行業務需求的梳理和對接,積極推進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系統建設,構建一個統一平臺,然后分流域建設,并先行在淮河、海河進行試點。
三、充分發揮減災專委會和《中國防汛抗旱》雜志社智力支持和交流紐帶作用
減災專委會作為防洪抗旱減災領域唯一的專業學術組織,《中國防汛抗旱》雜志作為防洪抗旱減災領域惟一的權威期刊,匯聚了行業內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在行業內發揮著創新理論、傳播知識、學術交流、科技成果推廣等重要作用,是水旱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支撐。希望減災專委會和《中國防汛抗旱》雜志社繼續充分發揮平臺與紐帶作用,鼓勵和引導專家學者加強研究攻關,充當科技攻堅的先鋒,形成新經驗、深化新認識、貢獻新方案,提出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思路以及切實有效的措施建議,積極為新發展階段下的水旱災害防御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技術引領。希望在座的專家、同仁及業內企業都投入到這些研究上來,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使我們預測預報更加準確、水工程調度更加科學、指揮決策更加高效、防御手段更加智能,不斷推動我國水旱災害防御事業向前發展。
至今,防汛抗旱信息化論壇已連續召開11屆,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發展成為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領域交流切磋、思想碰撞的盛會,傾注了各位委員、編委的心血,希望繼續一如既往的關心、呵護、支持減災專委會和雜志的發展。
同志們,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以優異的成績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最后,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