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4-25來源:
地下水監測是對地下水的水位、水溫、水量和水質等動態要素進行監測和調查的過程。認識和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特征,是科學評價地下水資源、制訂合理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措施、減輕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其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等所必需的基礎信息。隨著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的竣工驗收,我國已形成了覆蓋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國家級自動監測站網,測站總數達20469個,工程已發揮了明顯成效。
“十四五”時期,推進國家地下水監測體系和綜合分析能力現代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支撐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水資源科學配置調度、推進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服務水利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據全國水文統計年報數據,至2015年,全國水文機構共有地下水基本監測站點約16800 處,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基本空白。大部分監測站主要利用生產井、民井,通過委托觀測人員進行人工觀測,采用的測量工具主要是測鐘,監測要素主要為埋深;監測頻次以五日為主,部分站也有每日和十日觀測,信息報送方式為信件、電話等。地下水監測頻次低、時效性差,監測數據質量總體不高。
“十二五”時期,伴隨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和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人工監測難以滿足水資源監管要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新建了部分地下水自動監測專用井,監測要素主要為水位(埋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時效性差的問題,但受技術條件限制,自動測報系統穩定性較差,監測儀器設備故障率較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2015年9月,由水利部、原國土資源部聯合申報并分別實施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開工,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其中水利部分11億元。水利部建設部分于2020年1月通過竣工驗收,這標志著國家級地下水自動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豐碩的建設成果。
①建立了比較完整合理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填補了南方地區地下水監測站網的空白,北方主要平原區站網密度顯著提高,自動監測站網密度達到5.8個/1000km2。實現了對全國大型平原、盆地及巖溶山區350萬km2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測。
②建成了功能較完善,覆蓋國家、流域、省、地市四級中心的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并與自然資源部實現了監測數據全面共享,實現了全國監測數據自動采集傳輸、接收處理、交換共享、分析評價等全業務流程信息化,地下水監測頻次、時效性和監測數據質量明顯提高。
③建成了具備100多項地下水水質指標檢測能力的實驗室,超過了《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93項指標的檢測要求,地下水水質檢測能力大幅度提升。
④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設、地下水監測和應用標準體系,在水利系統培養了一批熟悉地下水工程設計、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等業務,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工程取得的監測數據和分析評價成果已在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湖生態補水效果評估、全國地下水超采區水位變化通報、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南水北調受水區地下水壓采評估、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水文監測分析評價、三江平原地下水壓采方案制定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生態效益,并將為我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優化配置、農業結構調整、工業發展布局、城市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重要支撐和服務。
從進入新發展階段上來看,要深刻認識新老水問題相互交織,給我國治水賦予了新內涵、提出了新課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問題,離不開地下水監測信息的基礎支撐,賦予了地下水監測工作新任務。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與國家水網工程、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建設項目相匹配的現代化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必須要全面提升地下水監測與綜合分析能力,提供更準、更快、更全面的地下水監測評價和預測預警等信息產品服務。
從貫徹新發展理念上來看,要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支撐水資源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要加強需求管理,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貫徹落實到地下水監測各項工作中;要努力實現對全國各縣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建立地下水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為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節約與保護以及超采治理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上來看,要實現高水平的自強自立,就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自主創新應用,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搶抓國家水網工程、數字中國現代化建設機遇,緊跟現代科技發展和監管服務對象需求變化,加大地下水規律分析和數字地下水技術攻關,加快地下水監測技術裝備自主研發,全面推進基礎設施、技術裝備、信息系統等地下水監測體系和分析能力現代化,做好重點地區地下水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為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地下水信息服務系統方面,全面應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地下水監測信息采集、傳輸、接收、處理、分析等全業務流程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全國地下水監測信息日均到報率、完整率、交換率達95%以上;構建國家水文水資源動態監測評價預警系統以及水文水資源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網格信息產品體系,全面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聯合分析評價,實現當前應用主題的信息化處理和產品化服務,支撐建立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系統、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和動態分析評價。
要緊跟現代科技發展和監管服務對象需求變化,加大地下水規律研究和數字地下水技術攻關,立足全面實現地下水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堅持底線思維,突出數據安全和網絡信息系統安全,建立基于國產密碼應用的數據安全體系。統一技術標準,全面實現與各地區、各行業的信息服務產品交換共享。